我出生在农村,六岁正式走进学校。那时候,农村没有什么幼儿园。所以,从会跑开始我就在家院里、胡同里、田间地头大坑里玩耍。夏天里,小伙伴几乎天天光着屁股在一起玩,你抹我一把泥,我还你一捧水,真是“一起光腚长大的抹泥(莫逆)之交”。学龄前,根本没有人顾得教我们识字。
走进蔺寨小学后,我们一个教室里有一二三三个年级,教室四面通风空气新鲜,用土台子支起旧棺材板权作课桌。上课时,老师不讲哪一年级的课,你就坐在那里算是在别人的课堂里上自习。我们一生最先学习的五个字是“毛主席万岁”。很快,我们就认识了这五个字,并且会朗读和书写。但是,对于其他字而言,识字确实是一个难题。简单笔画的写写画画还可以短时间掌握,要是遇到笔画多的还真是头疼,尤其是那个笔画多又极易写错偏旁的字更是教人头疼。不过,头疼归头疼,我们的语文老师遇到难认难写的字,就把它编成“识字歌谣”来教我们背诵。很快,我们就会认会读会写了很多字,以至于现今都过去40多年了,我还没有忘记。

大馆陶配图(与原文无关)
吴英民老师教了我们许多“识字歌谣”。譬如这个“赢”字,既难认又难写吧?吴老师教我们唱歌谣:“扁‘亡口’在上边,‘月贝凡’在下边,这样排列好啊,‘赢’字在眼前”。我一生没有写错过“赢”字。再譬如这个“窜”字,“识字歌谣”就是:“上是‘穴’,下是‘串’,打得敌人抱头‘窜’”。我们小时候,就爱看《地雷战》这些打仗的电影片,这个歌谣很愿听。还有那三个非常容易认错写错的字,我从没有写错过。它们是“己、巳、已”,它们的“识字歌谣”是:“自‘己’全不封,‘巳’(似)你要全封,半封不封是‘已’经(封是说那个封口的大小)。”;还有“戍、戌、戊、戎”,这四个字的口诀是:“‘戍(书)’点,‘戌(需)’横,‘戊(无)’中空,见到十字就念‘戎(荣)’”。你看,这些歌谣编得妙不妙?还有那些令人拍案叫绝、终生难忘的拆字对联:“此木为柴山山出,因火生烟夕夕多”;“骑骑马,张长弓,琴瑟琵琶八大王,王王在上,单戈成战;袭龙衣,伪为人,魑魅魍魉四小鬼,鬼鬼犯边,合手为拿”。再就是那些和识字有关的谜语啦,仅举一例,谜面是:“道(倒)士腰中两件宝,和尚腚上一条巾,就这平常两个字,闷死多少读书人”,要求是打两字,谜底就是“平常”这俩字。不用多解释,我们已经啧啧称奇。那时候,我们互相提问“识字歌谣”和拆字谜语,大家进步很快。不知不觉就把学汉语,这个让老外觉得比登天还难的事情轻松办成了。
识字歌谣这种方式,寓教于乐,一点也不枯燥,让我们轻轻松松学到知识,不亦悦乎?再后来,我背会了汉语拼音方案,我是我们蔺寨小学最会汉语拼音的奇才,把个声母韵母表背得滚瓜烂熟,运用自如,这为我今后的识字、学习、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一生受益无穷。